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李老师“根治海河”的一段教学实例: 教师上课时不首先点明课题,而是挂出未标出图名的海河治理前的水系图和该地全年各月...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李老师“根治海河”的一段教学实例: 教师上课时不首先点明课题,而是挂出未标出图名的海河治理前的水系图和该地全年各月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并对该地区的地形、降水特征作简要的说明和提示:假设有这么一条河流,请注意水系图中它的水系形状像一把大芭蕉扇。河流上游是山区,广泛分布着裸露的黄土:下游是平原,地势低平。流域的降水特征在该地区全年各月降水量分配柱状图中表示出来了 ……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挂图并思考:这条河流是否容易发生泛滥 为什么 在学生议论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教师进而提出第二个问题:假如让你当治理这条河流的水利工程师,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它 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有关黄河的知识,大多能说出该地区夏季降雨集中于7、8月份,多暴雨,黄土疏松,易产生水土流失,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在下游沉积于河底,使河床抬高,到汛期容易泛滥等原因。并且也能说出上游可以采取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修建水库、涵养水源.下游可以采取疏通河道、加固堤防等治理措施。 在议论到该河流支流多而且集中一处入海这个关键性问题时,学生的思绪活跃、发言踊跃,最后提出了三种治理的意见。持第一种意见的学生认为可以在支流汇集处修建一个大水库;第二种意见设想把干流加宽、加深;第三种意见提出再开挖其他入海渠道。当这三种意见争论激烈、各不相让时,教师宣布:这条河流是真实存在的,它的名字,q海河。在总结以增挖入海渠道作为治理海河的有效措施时,教师解释,有计划增挖入海渠道不仅有利于泄洪,还为灌溉和其他综合利用提供了条件,把干流加宽和在支流汇集处修水库的办法因这里有特大城市天津而几无可能,从而使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心服口服。 问题: (1)材料中,李老师采用了哪种教学法,其教学模式是怎样的 (10分) (2)材料中的教学是如何体现此教学法的教学模式的 (10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1)李老师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①引疑。教师向学生展示蕴含着教学中心问题的观察材料,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充分感受材料所蕴含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②质疑。学生观察后,提出自己发现的和想研究的问题。 ③选择。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较浅显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直接回答;较难的问题,由教师作出恰当的解释;与本课关系不大的、学生难以直接回答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后研究;余下的问题,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要求,综合抽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作为本课或本阶段教学的基本任务。 ④判断。问题确定后,要求学生用“也许是”“可能是”“大概是”“如果……就”等词语,对该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作出假设性判断。必要时,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假设判断提示卡,要求学生从中选取合理的假设,以帮助他们把握问题的范围,为下一环节的探究作好铺垫。 ⑤探究。师生共同用实验、讨论、推理等方法对所作的判断逐一加以检验,肯定或否定对该假设的判断。 ⑥归纳。基于综合“探究”的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统一正确的结论。 (2)这个案例很巧妙地运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并使“引疑一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教师展示了蕴含着教学中心问题的观察材料(即:水系图和该地区全年各月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并对这一地区的地形、降水特征作简要说明和提示。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思考:“这条河流是否容易发生泛滥 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提出让学生来当水利工程师,设身处地地设想一下该如何治理这条河流。到这时,已经按照“引疑—探究”的教学模式完成了引疑→质疑→选择的过程。 下面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关于黄河的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性的结论与判断,为下一个环节的探究作好铺垫。教师和学生对刚才得出的结论(即三种治理方法)进行讨论分析:第三种意见认为应该再开挖其他人海渠道,如果有计划地增挖人海渠道,不仅有利于泄洪,还为灌溉和其他综合利用提供了条件;前两种意见认为应该加宽河道或者在支流汇集处修水库,虽然也是解决途径,但是,这条河流流经特大城市天津,无法实现加宽河道或者兴修水库,因此这两种方法没有可行性。所以,增挖入海渠道是最佳方案。到此为止,完成了判断→探究→归纳的整个教学过程。

相关内容:材料,问题,下面,李老师,老师,根治海河,教学,实例,教师,上课,课题,而是,图名,海河,治理,水系,全年

发表评论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访问排行

Copyright © 2012-2014 题库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tikuer.com

页面耗时0.0942秒, 内存占用1.06 MB, Cache:redis,访问数据库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