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下面是某化学老师关于“乙醇”的课堂教学片段。 【导入】表演魔术——魔棒点灯。这无根之火怎么产生的?我们先从这种液体研究起。 【学生活动...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案例: 下面是某化学老师关于“乙醇”的课堂教学片段。 【导入】表演魔术——魔棒点灯。这无根之火怎么产生的?我们先从这种液体研究起。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液体的颜色、状态、气味,得出结论,并试着在学案上写出乙醇的物理性质。 【投影】乙醇的物理性质 【探究l】根据信息提示,推测乙醇可能的结构。 经实验测定,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0,且分子中每个碳原子可连接四个原子、每个氧原子可 【学生活动】写出符合要求的可能结构。 【探究活动2】运用假设推理一实验验证一数据分析的方法确定乙醇的真实结构。【演示实验】乙醇与钠的反应并验证产物只有H:。 【思考与交流】由分子式C2H60推测,1 mol乙醇分子最多可提供--, mol氢原子参加反应,生成 ITIOl氢气分子。 【材料1】某化学兴趣小组关于“乙醇结构”的探究。 ①量取2.9 mL的无水乙醇(约O.05 t001)于试管中,并加入足量的钠;②反应生成氢气体积标准状态为564 mL(约0.025 m01); ③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思考与交流】 ①l tool乙醇实际生成了 mol氢气,mol氢原子。 ②1个乙醇分子只能提供 个氢原子与Na反应生成氢气分子。 【追问】明明l个乙醇分子中含有6个氢原子,为什么却只能提供一个氢原子生成氢气呢?【学生活动】观察两种可能结构的球棍模型,根据这两种结构中氢所处位置的差异,确定乙醇的结构。 【师生互动】归纳乙醇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对比】对比烧杯中钠与水、钠与乙醇的反应,根据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尝试写出钠与乙醇的反应方程式。 乙醇与钠的反应实质: CH3CH20H+Na→CH3CH20NaH2 ↑ 【转引】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乙醇在与钠的反应中做的是氧化剂,事实上,在大多数化学反应中.乙醇更愿意做还原剂。 【学生活动】根据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写出乙醇的燃烧方程式。 【探究3】材料一应用一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思考与交流】 ①工厂高温焊接铜制器件时。表面生成黑的物质是什么? ②把发黑的铜制品趁热蘸一下酒精,就会恢复原有光泽,这又是什么原因。 【学生活动】根据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上述变化的可能原因。 【归纳总结】在铜或银作催化剂时,乙醇能被氧气氧化产生乙醛,我们称这个反应为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问题: (1)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哪种导入方法,并说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该导入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化学课堂上经常采用演示来完成教学,其构成要素及基本的类型有哪些? (3)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完成教学目标?
选项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采用了激趣导人法。激趣导人法就是教师在教学初始阶段,利用一定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马上要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产生求知欲望。 采用激趣导入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激趣内容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在设计激趣内容时.一定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材料.关系不大的内容尽量不要。 其次,激趣时间不宜过长,新课改理念下,要使学生完全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激趣导入尤其重要。处理得当,将大大提高效率;处理不好,反而形成累赘,影响课堂的正常进行。一堂课中激趣的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再次。激趣力求精而少,在课堂开始、课中、课堂快要结束时,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内容不宜过多。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练简洁,干脆利落。激趣导人的内容更要精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达到激趣导入的效果。如果耗时过多、内容拉杂或者不着边际.就会影响课堂内容的完成.影响激趣的效果。 (2)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包括:引入演示、介绍媒体、操作控制、指引观察与思考、整理结论。 演示常用的类型有验证式实验演示、探究式实验演示、示范性演示、实物演示和声像演示。(3)在课堂上,该教师努力创设情境,采用问题驱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夯实“双基”知识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优化整合,和谐 统一。 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螺旋式上升的“活动一建构”循环中进行.每个循环都由“提出或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解决有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和策略(完善认知结构)”等环节构成,层层递进,从而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不断完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相关内容:案例,下面,化学,老师,乙醇,课堂教学,片段,表演,魔术,魔棒,点灯,无根,液体,研究,学生活动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Copyright © 2012-2014 题库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tikuer.com

页面耗时0.0438秒, 内存占用1.05 MB, Cache:redis,访问数据库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