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转变的“认知失调论”的提出者是()。A:詹姆士 B:海德 C:费斯廷格 D:凯利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态度转变的“认知失调论”的提出者是()。
选项 A:詹姆士 B:海德 C:费斯廷格 D:凯利
答案 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转变理论的掌握情况。选项B的海德的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海德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倾向于朝向平衡转化。在态度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倾向于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海德提出P-O-X模型来说明他的观点。P(Person)代表个体,O(Other)代表他人,X代表评价的事物。他认为P、O、X三者间有两种关系:肯定或否定关系。海德指出:如果三者从各个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若三者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关系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则存在不平衡状态。(技巧:根据负负得正的原理,计算三者的关系,如果最终结果是正的,就是平衡的,否则就是不平衡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L.Festinger)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失调认知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失调的认知成分多于协调的认知成分,则认知失调的程度越大。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消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而社会交换论则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它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进行周密的计算。因此,态度是肯定因素(得)与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角色理论是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其。中,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选项A的詹姆士(W.James)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是机能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为这一学派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他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此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情绪外周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詹姆士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选项D的凯利则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而人们在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总是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协变原则主要是针对实体的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或一贯性这三个维度来协同加以考虑的。例如,当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时会归因于该刺激客体;当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时归因于那个行为主体;当低特异性、高共同性、低一致性时则归因于那个情境与时间。具体可以参见教材“玛丽为什么对小丑发笑——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验证”部分。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Copyright © 2012-2014 题库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tikuer.com

页面耗时0.0549秒, 内存占用1.05 MB, Cache:redis,访问数据库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