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分析法?举例说明它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式。

作者: rant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什么是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分析法?举例说明它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式。
选项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加数法是加因素法的简称。1969年,斯腾伯格首先提出了加因素法的主要假设,也即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这是加因素法的一个基本前提。加因素法的采用是在假定这个前提成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加因素法反应时间的实验中,研究者通常认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 (2)加因素法的典型实验: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斯腾伯格在《反应时间实验揭示的心理过程》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和用此方法所做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实验。在斯腾伯格的实验里,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呈现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请被试判定其是否为刚才识记过的,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提取以及提取所需的时间(反应时间)。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斯腾伯格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二择一反应)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我们可从四个阶段对发现四个独立因素的实验逐一进行分析。第一阶段,改变测试刺激的质量,发现对一个残缺、模糊的刺激进行编码比对一个完整、清晰的刺激所花的时间更长,而且该因素对不同大小记忆表的影响相似,即不管记忆表的大小是多少,残缺、模糊的刺激总比完整、清晰的刺激反应时要长,这表明系列比较阶段之前存在一个独立的编码阶段。第二阶段,改变记忆表中项目的数量,得出记忆表大小与反应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系列比较阶段的存在。第三阶段,分别计算Y反应(肯定反应)与N反应(否定反应),发现对不同大小的记忆表,都是N反应时长于Y反应时,表明了两种决定阶段的存在,即在系列比较之后,有一个被试选择反应种类的阶段,而且产生N反应比产生Y反应难。第四阶段,改变某一种类反应(Y或N)的出现频率,发现对两类反应产生同样的影响,即提高任一类反应的出现频率,都会使这类反应的组织更为容易,从而使反应时下降,表明反应选择之后存在一个独立的反应组织阶段。根据实验中发现的这四个独立因素,含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斯腾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按照斯腾伯格的看法,测试项目的质量对刺激编码阶段起作用,识记项目的数量对顺序比较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对决策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对反应组织阶段起作用: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包括测试项目的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和反应组织等四个依次进行的加工阶段。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访问排行

Copyright © 2012-2014 题库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tikuer.com

页面耗时0.0465秒, 内存占用1.04 MB, Cache:redis,访问数据库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