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雷雨》一课,引导学生分析周萍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用“多余人”对其进行了归纳,并指出“多余人”这一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性意义。为了佐证这一理论...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在教学《雷雨》一课,引导学生分析周萍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用“多余人”对其进行了归纳,并指出“多余人”这一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性意义。为了佐证这一理论,教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选项 A、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奥勃洛莫夫 B、屠格涅夫—《罗亭》—罗亭 C、普希金—《驿站长》—驿站长 D、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余人”这一形象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后更加深入人心。至此之后,“多余人”形象的人物又逐渐有了赫尔岑《谁之罪》中的“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中“奥勃洛莫夫”等。C项,普希金的《驿站长》在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小人物”主题,以满腔同情描写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遭遇。故本题当选C项。

相关内容:教学,雷雨,学生,分析,周萍,人物,形象,教师,多余人,世界文学,史上,典型性,意义,佐证,理论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访问排行

Copyright © 2012-2014 题库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tikuer.com

页面耗时0.1079秒, 内存占用1.05 MB, Cache:redis,访问数据库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