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五】 某沿海城市道路改建工程4标段,道路正东西走向,全长973. 5m,车行道宽度15m,两边人行道各3m,与道路中心线平行且向北,需新建DNS...

作者: rant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案例五】 某沿海城市道路改建工程4标段,道路正东西走向,全长973. 5m,车行道宽度15m,两边人行道各3m,与道路中心线平行且向北,需新建DNS00mm的雨水管道973m。新建路面结 构为150mm厚砾石砂垫层,350mm厚二灰混合料基层,80m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40mm 厚SMA改性沥青混凝土面层。合同规定的开工日期为5月5日,竣工日期为当年9月30日。合同要求施工期间维持半幅交通,工程施工时正值高温台风季节。 某公司中标该工程以后,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按规定获得批准后,开始施工。施工组织设计中绘制了以下的总网络计划图。 图中,雨水管施工时间已包含连接管和雨水口的施工时间;路基、垫层、基层施工时间中已包含旧路翻挖、砌筑路缘石的施工时间。 施工组织设计中对二灰混合料基层雨季施工作了如下规定:混合料含水量根据气候适当调整,使运到施工现场的混合料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关注天气预报,以预防为主。 为保证SMA改性沥青面层施工质量,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摊铺温度不低于160C,初压开始温度不低于150C,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不低于90C;采用振动压路机,由低处向高处碾压,不得用轮胎压路机碾压。 【问题】 1.指出本工程总网络计划图中的关键线路。 2.将本工程总网络计划改成横道图,横道图模板如下,请将模板复制到专用答题卡上作答。 3.根据总网络图,指出可采用流水施工压缩工期的分项工程。 4.补全本工程基层雨季施工的措施。 5.补全本工程SMA改性沥青面层碾压施工要求。
选项
答案
解析 本案例第1问主要考查关键线路的判定。网络工期最长的线路即为关键线路,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中绘制的总网络计划图可知,线路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⑧ →⑨和线路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的网络工期最长,为149天,因此这两条线路为关键线路。 本案例第2问主要考查横道图的绘制。横道图又叫甘特图(Gantt chart),它是以图示的方式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形象地表示出任何特定项目的活动顺序与持续时间。 本案例第3问主要考查可釆用流水施工的工程。流水施工为工程项目组织实施的一种管理形式,就是由固定组织的工人在若干个工作性质相同的施工环境中依次连续地工作的一种施工组织方法。工程施工中,可以采用依次施工(亦称顺序施工法)、平行施工和流水施工等组织方式。对于相同的施工对象,当采用不同的作业组织方法时,其效果也各不相同。流水施工组织的具体步骤:将拟建工程项目的全部建造过程,在工艺上分解为若干个施工过程,在平面上划分为若干个施工段,在竖向上划分为若干个施工层,然后按照施工过程组建专业工作队(或组),并使其按照规定的顺序依次连续地投入到各施工段,完成各个施工过程。当分层施工时,第一施工层各个施工段的相应施工过程全部完成后,专业工作队依次、连续地投入到第二、第三、…、第n施工层,有节奏、均衡、连续地完成工程项目的施工全过程,这种施工组织方式称为流水施工。 本案例第4问主要考查基层雨季施工的措施。基层雨季施工质量控制:(1)对稳定类材料基层,应坚持拌多少、铺多少、压多少、完成多少。(2)下雨来不及完成时,要尽快碾压,防止雨水渗透。(3)在多雨地区,应避免在雨期进行石灰土基层施工;施工石灰稳定中粒土和粗粒土时,应采用排除表面水的措施,防止集料过分潮湿,并应保护石灰免遭雨淋。(4)雨期施工水泥稳定土,特别是水泥土基层时,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防止水泥和混合料遭雨淋。降雨时应停止施工,已摊铺的水泥混合料应尽快碾压密实。路拌法施工时,应排除下承层表面的水,防止集料过湿。 本案例第5问主要考查SMA改性沥青面层碾压 施工要求。SMA改性沥青面层的压实与成型:(1)改性沥青混合料除执行普通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成型要求外,还应做到:初压开始温度不低于150℃,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应不低于90C。(2)摊铺后应紧跟碾压,保持较短的初压区段,使混合料碾压温度不致降得过低。碾压时应将压路机的驱动轮面向摊铺机,从路外侧向中心碾压。在超高路段则由低向高碾压,在坡道上应将驱动轮从低处向高处碾压。(3)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宜采用振动压路机或钢筒式压路机碾压,不宜采用轮胎压路机碾压。(4)振动压路机应遵循 “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原则,即紧跟在摊铺机后面,采取高频率、低振幅的方式慢速碾压,如发现 SMA混合料高温碾压有推拥现象,应复查其级配是否合适。不得采用轮胎压路机碾压,以防沥青混合料被搓擦挤压上浮,造成构造深度降低或泛油。(5)施工过程中应密切注意SMA混合料碾压产生的压实度变化,以防止过度碾压。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访问排行

Copyright © 2012-2014 题库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tikuer.com

页面耗时0.0680秒, 内存占用1.04 MB, Cache:redis,访问数据库19次